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

55B 故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五)


念怨不休。


故事:

唐朝的李德裕,在做宰相的時候,和許多人結下了不少的冤仇。後來李德裕被貶官,謫放到珠崖(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);有一次在珠崖,他見到一座佛寺的牆壁上,掛了十幾個葫蘆,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;就詢問寺裡的僧人,僧人告訴李德裕說:「這都是人的骨灰啊!這些人都是因為得罪了當權的宰相李德裕,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珠崖,也就死在這裡;老僧看到他們客死他鄉,屍體無人掩埋,實在是太悲慘了;所以憐憫同情他們,就把他們的遺骨焚化了,放在葫蘆裡面,等待他們的子孫來領取帶回家鄉啊!」李德裕聽老僧這麼一說,嚇得直向後面倒走,而且心痛如絞,竟然痛到死掉。

【嘉言】

于鐵樵先生說:「別人用勢力加在我的身上,而我則以寬宏的度量,來容忍他這種偏差的行為;這樣就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,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。」所以君子是不念舊惡的啊!

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終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5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五)


念怨不休。


【解釋】

對有仇怨的人,不思以德報怨,卻要懷恨報復;而且還念念不忘,不肯罷休呢!

【分析】

對於弒君殺父的大仇,離散骨肉的仇恨,君子對於這種的仇恨,自然有他以直報怨的方法。至於私人的仇恨小怨,可以用理性來排遣,可以用感情來原諒,這樣私仇小怨,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。若是仍然還念念不忘,則怨怨相報,也就永無休止了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4B 故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四)


受恩不感。


【解釋】

受到人家的恩惠,不但不思感恩圖報,竟然還忘恩負義。

【分析】

古時候的人,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,也必定會回報的;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,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,念念都不敢忘記啊!智度論說:「受到別人的恩惠,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,這種人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啊!」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!然而恩惠當中,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:一是天地的大恩,二是父母的大恩,三是國家的大恩,四是師長的大恩。或是有人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,對上面所說的四種大恩,根本就未報,而對於私恩小惠的報答,卻是感到沾沾自喜,這就是所謂的捨本逐末,並不是報恩啊!

節錄自:
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4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四)


受恩不感。


【解釋】

受到人家的恩惠,不但不思感恩圖報,竟然還忘恩負義。

【分析】

古時候的人,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,也必定會回報的;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,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,念念都不敢忘記啊!智度論說:「受到別人的恩惠,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,這種人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啊!」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!然而恩惠當中,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:一是天地的大恩,二是父母的大恩,三是國家的大恩,四是師長的大恩。或是有人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,對上面所說的四種大恩,根本就未報,而對於私恩小惠的報答,卻是感到沾沾自喜,這就是所謂的捨本逐末,並不是報恩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3B 故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三)


諂上希旨。


故事一:

明朝宣德年間,朝廷曾經派遣太監王三寶,乘船下西洋等番國,求取希世的珍寶;天順年間,又有人向皇上建言:應該要再度派船艦南下西洋,朝廷就命令兵部,調出上次下西洋的檔案簿冊,準備計劃再度派人前往。當時項忠為兵部的主管,就命令屬下調出檔案簿冊查閱;當時在兵部擔任郎中的劉大夏,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,就先到庫房內,將檔案藏匿起來,使得奉命調閱這些檔案的官員,到了庫房,找了半天,一無所獲;而這項提議因為檔案找不到,於是漸漸的就沒消沒息了。但是項忠就責備部屬說:「檔案明明放在庫房裡面,怎麼會不見呢?」劉大夏於是就微笑的說道:「前次下西洋的時候,花費的錢糧高達數十萬,死傷的軍民不知有多少;縱然是求到了寶物,對國家也沒什麼好處啊!這是件壞事,做大臣的,應當要勸阻皇上才對;舊的檔案若還有存著,也應當把它銷毀,以除後患,怎麼還要再追問檔案有沒有呢?」項忠聽了劉大夏的話,立即向劉大夏謝罪說:「我的見識淺薄,沒能夠想到這麼深的道理;今天經您這麼一提,可以說是您的陰德感動了上天,我的這個位子應當是屬於您的了!」後來劉大夏果然當上了兵部尚書。

故事二:

唐太宗曾經指著一棵樹說:「這棵樹實在是一棵好樹啊!」宇文士及從此就一直不斷的逢人就讚譽這棵樹。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,就很嚴肅的對宇文士及說道:「魏徵一直在勸我,要遠離奉迎阿諛的佞人,我始終都不知道,佞人是什麼樣子,今天我才知道,原來你就是佞人啊!」宇文士及聽了,立即就向皇上叩頭謝罪,慚愧不已!

故事三:

五代後唐的大臣郭崇韜,為了要迎合莊宗皇帝的旨意,就勸莊宗策立劉氏為皇后,而郭崇韜勸立劉后的動機,目的就是想要結交劉后;然而後來在皇上面前說郭崇韜壞話,致使郭崇韜被殺的,就是劉后啊!唉!郭崇韜當初為了要迎合莊宗的旨意,而勸立了劉后,目的就是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;卻反而因此得到慘烈的災禍,所以諂媚迎合又有什麼用處呢?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3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三)

諂上希旨。


【解釋】

奉承在上位的長官,以迎合他的意旨。

【分析】

在上位的長官,尚未做出決定的時候,猶有勸說挽回的機會;但在這時候,若是有人逢迎長官,那麼長官的決心,就會更加的堅定,以至於到了不可再勸說挽回的地步了。這不只是臣子之於君王而已;例如在下的屬官迎合上司,地方的紳士迎合官府,部屬迎合主管,僕人迎合主人等等,這些都是啊!凡是居上位的人,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,千萬不可以有所貪圖而自私自利,使人有機可乘,向自己逢迎拍馬;而在下位的人,又怎麼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,貪圖不義的錢財呢?應該知道奉承迎合,屈膝諂媚,只是徒然的喪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,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2B 故事
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二)


虐下取功。


故事一:

唐玄宗的時候,由於生活奢侈,宮廷的開銷愈來愈大,經費不敷使用,玄宗又不願意從旁的地方勻支補充;這時候戶部員外即王,知道皇上的意思,於是就加重稅賦,增加百姓納稅的負擔,每年多收了額外的稅錢,達百億萬之多,儲藏在國庫裡面供皇上使用;皇上因此以為王真有才幹,能夠使國家富裕,就特別提拔他擔任京畿採訪使的職位;不久之後,又升他為戶部侍郎京兆尹;然而朝廷內外的官員,和民間百姓,對王的所作所為,都感到十分的怨嘆;沒多久,王因為弟弟犯了重罪而受到牽連,被皇上賜死。

故事二:

宋朝的王韶,建議皇上開闢熙河,因而殺了不少人,積功升到樞密使的職位;他又曾故意殺害投降宋朝的羌人,不論老幼,都砍下他們的首級;並且還想辦法,使他的鄉親能夠冒領功績而得到了官爵。王韶到了晚年的時候,對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後悔,就向許多長老們請教因果報應的道理。長老們都說:「以王法殺人,就像舟船行過,壓死螺螄蚌殼一樣,自然是無心的過失啊!」惟有刁景純則說道:「只怕打不過自己的心啊!若是打得過,自然也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啊!」王韶聽了之後,內心更是感到恐懼;後來他的背上生出了毒瘡,而且經常的呼喊著:「我看到有好多斷頭斷腳的人,來向我索命啊!」結果他的胸部穿了一個大洞而死,長子吐血而死;另外一個兒子因為犯法而被砍頭,王韶的一家,就此而滅門了。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
52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二)


虐下取功。


【解釋】

有的做官的,竟然膽敢施行暴政,虐待百姓,以貪取功勞獎賞。

【分析】

蠟燭遇到黑夜,則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勞;船得到水的浮力,則成就它載送貨物的功勞。大抵只要水到渠成,功勞自然而然的就能夠顯現出來,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勞啊!所以只要有取得功勞的意思,那麼做將軍的,放縱他的軍隊去搶去殺;做官的,妄自的增加糧稅勞役;做法官的,都加重犯人的罪刑,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顧慮而任意的去做了啊!然而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,來換取個人功名的行為;功勞就算得到了,也不過是升官而已;但是災禍卻是隨之而來,而且不只是殺身之禍啊!人雖然是再笨,也不至於如此啊!我們不妨看看古人,例如宋朝的大將曹彬,攻下江南的時候,不殺一個人!漢朝的汲黯,為了救飢荒,就假傳聖旨打開糧倉,因此而救活了幾萬個飢民!漢朝的于定國,擔任廷尉審案的時候,百姓就是被判了罪,也沒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!在當時來講,他們何嘗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啊!

節錄自:
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51B 故事
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一)


向背乖宜。


故事一:

唐朝的宋申錫,為唐朝文宗皇帝時候的宰相,宋申錫因為鄭注抓權抓得很厲害,想要把他除去;就用自己的朋友王璠擔任京兆令,而且密密的吩咐王璠,在暗中搜查鄭注的不法情事。而王璠因為鄭注曾經提拔過他,就將宋申錫的這個計謀告訴了鄭注。鄭注因而感到十分的恐懼,就先發制人,反而誣告宰相宋申錫圖謀不軌;宋申錫因此而被貶官,謫放到開州擔任司馬的職務,竟然因此憤恨而亡。後來宋夫人夢到宋申錫將她引到京外的一個坑洞,坑洞內有幾位被殺死的囚犯;於是宋申錫就提起一個死囚給夫人看,並且說:「這個死囚就是王璠,我已經請示過上帝了啊!」因為宋申錫非常憤怒,大聲的斥責,宋夫人就從夢中驚醒;於是她就把剛才的夢境,默默的牢記在心中。過了沒多久,李訓和鄭注兩人,就密謀計劃,想要殺掉宦官;於是就奏請皇帝,命令宦官都到御林軍那裡,觀賞早晨的甘露;然後派遣王璠等人,帶領著軍隊,前往殺掉宦官;王璠嚇得兩腿發抖不敢前去,事情竟然因此而失敗了;王璠就被腰斬,一同被殺的有好幾個人,都被埋在城外的同一個洞坑裡面。

故事二:

宋朝的賢臣劉贄,曾談論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種的害處。王安石就責備劉贄向背乖宜,並且向皇上報告,皇上就下詔命令劉贄分析反對新法的理由。劉贄就向皇上報告說:「臣所趨向的是忠是直,所違背的是邪是佞;所趨向的是義,所違背的是利;所趨向的是君父,所違背的是權奸;如果臣因為這樣而獲罪,也是臣自己罪有應得;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,終將為害天下蒼生啊!願陛下不要忘記我所說的話啊!」劉贄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說出了真話,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;但是劉贄認為該說的話就要說,該做的事就要做;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,後來劉贄當上了宰相。

【再析】

魯氏說道:「趨向所應當趨向的,並不是因為私心才去趨向;違背所應當違背的,也是為了公,為了天下國家百姓,從來就沒有為了個人的禍福在算計;然而禍福卻是因之而來,這也是警告那些不肯當劉贄,甘願做王璠的人啊!」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
51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一)


向背乖宜。


【解釋】

對於惡人,應該要遠避,反而要心向他;對於善人,應該要親近,反而要違背他;這樣的向背,實在是很不適宜啊!

【分析】

向,是應當要趨向的;例如好人好事,是我們所應當要趨向的啊!惡,則是應當要違背的;例如邪人邪事,是我們所應當要違背的啊!如果是趨向了邪,而違背了正;這就叫做向背乖宜;若是一時的不察,而向背失了當,就會導致終身都身敗名劣;所以對於向背,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
50B 故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)


是非不當。


故事一:

宋朝的尹師魯,無論是為人處世,或是教導學生,都是非分明,絲毫都不茍且。他在臨命終前,還親筆寫信給范仲淹道別;范仲淹接到信後,就立即趕到尹師魯的家中;這時候尹師魯已經沐浴更衣,端坐而世了。范仲淹見到尹師魯死了,就哭得很傷心,未料尹師魯卻張開眼睛,向范仲淹說道:「我不是已經寫信給你道別了嗎?你就不用再來看我了啊!有生必有死的道理,難道你不曉得嗎?」尹師魯說完之後,就向范仲淹作揖道別去世了。

【再析】

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,尹師魯的學問道德,若不是已經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,在那死生之際千鈞一髮的危險時刻,怎麼可能有如此的定力,縱然是受到了干擾,也能夠從容的應付而不亂;所以入道一定要知行並用,而且「知」尤其的重要,就是這個道理啊!

故事二:

宋朝蔡京當宰相的時候,把司馬光、蘇東坡、程頤、王獻可等賢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,認定為奸黨;而且還奏請皇帝批准,把「奸黨」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的大石碑上面;而且還命令全國各州縣比照辦理,老百姓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;沒有多久,這塊石碑就被雷打碎了,蔡京也因為事敗,被貶官流竄而死。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
50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五十)


是非不當。


【解釋】對於惡人做壞事,反而說他是對的;對於善人做好事,反而說他不對,這樣的認定是非,就顯得太不允當了啊!

【分析】

真正具有道德仁義的仁人君子,就能夠有足夠的智慧,辨別好惡,允當的認定是非;要知道是非對一個人來說,則關係到這個人的善惡;對於一個鄉鎮而言,則關係到這個鄉鎮的利害;對天下國家而言,則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安危;所以怎麼能夠不謹慎小心啊!若是輕率不當,任意的認定是非,那就太危險了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49B 故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四十九)


狠戾自用。


故事:

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時的宰相,為人喜歡猜忌懷疑、嫉妒又剛愎自用;而且還排擠忠良,欺世盜名;甚至膽大包天,毀謗聖賢,居然還敢厚著臉皮以聖賢自居;他的施政,破壞了國家的人才;他的學術,敗壞了社會的人心,他所作的三經新義和字說,毀謗誣蔑了聖人,破壞粉碎了大道,不僅只是如此而已啊!例如春秋這本書的內容,因為能夠端正君臣的名分,評定人物的褒貶,使得亂臣賊子感到恐懼和害怕,王安石就叫讀書人不要去研究春秋。史記漢書是記載著國家朝代成敗安危、存亡治亂的事實和道理,可以作為世人的借鏡;而王安石卻叫讀書人不要讀史記和漢書。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,在王莽篡漢的時候,不守臣子之節,不能為國殉難;而且還寫了一篇「劇秦美新」的文章,批評秦朝的暴政,讚嘆新朝的建立,王安石竟然說:「楊雄的行為,與孔子在論語中『無可無不可』的說法相合啊!」(其實正好相反)馮道做官歷經了四個朝代八位君王,王安石卻說:「馮道這個人真是善於避難,懂得如何自保啊!」如果朝廷的大臣都聽了王安石的話,學習他的為人,那麼朝廷之中,就沒有忠義氣節的臣子了!

王安石剛當宰相的時候,還能夠和當時朝中的賢人君子和睦相處;後來因為他推行的新法,朝中的賢人君子未能夠認同,因而起了爭執,王安石就排斥他們,甚至把他們貶官放逐到遠方,他的兒子王雱甚至說出了:「只要把韓琦、富弼的腦袋砍下來,新法就能夠順利推行」的這種話,那麼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。後來因為攻擊王安石新法的人愈來愈多,而他的言行,卻是更加的驕傲、凶狠、放縱、怪異了。並且說:「天變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之法不足守」的這種狂語。這時候,他的罪孽深重,已經到了惡貫滿盈的地步;他惟一的兒子王雱,背部突然長了毒瘡,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;王安石非常的傷心,就向神宗告病,請辭宰相的職位。後來神宗也開始討厭王安石,就免除他宰相的職位。王安石這時候,失去了皇帝對他的寵信,悲哀自己的獨子早死,不能夠傳宗接代,而自己的狠戾不仁,倒行逆施,招到了百姓的厭惡和詛罵;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賢人君子,也都相繼的掌權施政,並且把他所主張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了;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慚愧,驚嚇恐懼而死。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49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四十九)


狠戾自用。


【解釋】

性情凶狠暴戾,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,自以為是。

【分析】

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情,就會懂得如何用人;而沒有智慧的人,則是全靠自己來做;須知愚笨的人,自用尚且不可,更何況是凶狠暴戾而又剛愎自用,那就更糟糕了啊!

佛說:「凶狠暴戾的人,就像惡劣的壞馬一樣,很難加以調服;人若是凶狠暴戾,就很容易固執己見,自以為是,不肯服人了。因此也就沒有益友和善知識來親近他,更沒有人願意告訴他做人處事的大道理了。所以一個人會去造惡招怨的原因,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啊!」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48B 故事




集福消災之道
(四十八)


剛強不仁。


故事一:

宋朝的包拯,也就是民間所稱的包青天,擔任開封府的府尹,他的性情剛毅而不屈服,部屬向他報告的事情,不合情理的話,他就當面予以駁斥;若是部屬講的有道理,他也會和顏悅色的接受而改正。因此大家都對他感到十分的佩服。要知道剛強而又講理,遇事又能果斷,這就是仁者之勇!

故事二:

宋朝張汝慶,在他做提刑的時候,每次審問囚犯,不管囚犯所犯的罪是輕或是重,他都把所有的刑罰,全都加諸在犯人的身上一遍;而且還稱它做「打一套」;而接受訊問的囚犯,則稱張汝慶為「閻羅催到」。後來他提刑的任期做滿之後,返回家鄉;當他乘的船,停在高郵的那天晚上,他夢到好幾百個頭破腿斷的人,圍繞著他,在向他索命。回家以後,張汝慶竟然在大白天,看到了厲鬼,於是就七竅流血而死。

【再析】

剛強狠戾的人,都不得好死,這種道理,固然不需再說;然而他們死了之後,墮在三惡道裡面,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的時間,才能夠脫離啊!所以看到張汝慶的例子,再推想他死後所受的果報,那麼一切剛強狠戾的人,也應該要覺醒了啊!

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


48A 解釋



集福消災之道
(四十八)


剛強不仁。


【解釋】

氣質剛強性情火爆的人,他的待人接物,就不能夠仁慈溫和厚道啊!

【分析】

孔子所讚賞剛毅的人,是因為他的意志堅定正直,而且又講道理的緣故;而太上所教戒的剛強之人,是因為他很容易就動氣發怒的緣故啊!中醫稱痿痺之症,叫做不仁,就是因為這種病症不知道痛癢。喜歡剛強動氣發怒的人,待人接物的時候,也就不知道痛癢了;都是帶著殺機,這就是俗話所講的鐵石心腸,這種人怎麼能夠仁慈呢?然而剛強到了最後,沒有不被摧毀折斷的啊!若是能在吃過了幾次大虧之後,而漸漸的轉化為柔弱,這也就是他的萬幸啊!
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