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福消災之道
(三十三)
所謂善人。
故事一:
宋朝的李文正公名昉,年老退休之後,因為元宵節皇宮裡面舉辦燈會,宋太宗就派了轎子來迎接他入宮,並且安排他坐在太宗的旁邊;太宗還親自為他斟酒,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,並且對他說:「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!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,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,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!」文正公回家之後,就訓勉他的兒子說:「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麼奇功偉績,可以驚世駭俗;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,阻撓別人的升遷,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,也不會欺騙自己;為人處世,謹守著道德的標準和自己的本分;這四件事情,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;今天承蒙聖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,稱讚我為善人君子;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,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!我是什麼人呢?怎麼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?你們應當記著聖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,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;這樣對於君王來說,就是盡忠;對於父母來說,就是盡孝;以此來修身齊家,處世待人,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!」他的兒子宗諤,恪守著他的教訓,為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。
【再析】
要知道所謂的善人,簡單的說,就是止惡行善;若是講到極處,可以証得聖人的果位,或是修成神仙,也都是這個善念的擴充而已!
故事二:
明朝江西鄒子尹,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,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;凡是救濟別人患難,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,雖然是天寒地凍,或是大熱的太陽,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,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。鄒子尹病死之後,來到閻王面前,心裡很不服氣;閻王就命令判官,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,冊子一打開,就有名利兩個大字。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,不是記在「名」字下面,就是記在「利」字下面,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。他死後復甦,告訴別人說:「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,一定要用真誠心,切切實實的做善事;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,絕對不要像我一樣,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!」說完之後,再過了五天,鄒子尹就死了。他的好朋友,唐時說道:「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,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;至於利,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,怎麼到了最後,卻變成了好利呢?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;起初的念頭,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,等到錢財到手之後,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;開始的時候說:『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。』後來日子久了,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!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,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。由此可見,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,道理就是在此。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,所以才為他解釋說明。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,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,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,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。沒有求回報的心,去救拔苦難的眾生,勸人廣行善事,這是第二等的善。廣積陰德,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,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。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,便是錯了路頭啊!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,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,那麼將來墮入地獄,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,能不害怕嗎?」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,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,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,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!
節錄自:
集福消災之道—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(卷二)